发布时间:2025-08-12
浏览量:5
编者按: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各地自然资源部门忠诚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作为,积极引导广大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绿色勘查、绿色矿山建设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展示相关成果成效,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本报即日起推出“践行‘两山’理念守护绿水青山”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这个夏天,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辖曼镇西仓村,狭长步道上,蓝天白云下的若尔盖大草原像点缀着各种细碎花朵的巨幅地毯,绵延铺向无垠天边。就在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已经无法蓄水的湿地,且出现沙化趋势。
若尔盖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黄河上游水源涵养重点生态功能区。受全球气候变化和草原鼠害、超载放牧等影响,土地沙化形势严峻。“过去一年要刮十多次沙尘暴,进沙地鞋里能灌三两沙。”若尔盖县林草局生态修复股副股长涂胜说。
2022年,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工建设,计划通过实施39个子项目,从源头上进行系统性生态保护修复,确保达到“一年阻风固沙,两年植被恢复,三年苗木成活,四年连续管护,五年灌草结合”的恢复效果。该工程涉及阿坝、若尔盖、红原和松潘4个县,地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总体布局黑河、白河、贾曲河、大渡河、岷江及白龙江六大生态保护修复单元。截至目前,39个项目全部开工,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23.25万公顷,已完成总目标的102%。
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现场。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通过项目建设,如今流动沙地基本固定,有的沙地还出现了小水坑,有青蛙等动物现身。”涂胜说,以项目为牵引,当地的沙化问题得到很大缓解。他向记者展示了一组若尔盖山水工程治理项目对比图:施工前,黄沙乱石遍布;施工后,沙丘披上绿装,柳沙障覆盖下,整个草地仿佛穿上了一件格子大衣。
通过项目实施,若尔盖修复成效日趋显现。据悉,工程开工以来,项目实施区内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生态固碳能力持续提升,预计带动实现生态产业产值达133亿元,区域内农牧民年均增收2100余元,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同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目前,项目实施区内植物种类由未经治理时的3种增加到21种,新增羚牛、东方白鹳、彩鹮等动物10余种,越冬的大天鹅数量达150余只,黑颈鹤数量从400余只增加到2000余只。
与此同时,2022年6月,在财政部和自然资源部大力支持下,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示范工程,计划修复历史遗留矿山面积10.55平方公里。
为推进项目实施,四川省不仅成立了省级层面大熊猫国家公园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工程联络组,建立了定期联席会议制度,还明确了10项重点任务、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清单式推进项目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还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系统碳汇交易等领域,探索新路径。截至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工程6个子项目已全部完工,正在开展项目验收和成效总结。
此外,当地还坚持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解决大熊猫生态廊道阻断、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退出77宗矿业权、171座小水电,支付补偿资金14.9亿元。
如今,大熊猫“伞护效应”得到有效发挥,绝迹多年的金钱豹、棕背田鸡、黄腰响蜜䴕、大卫两栖甲等珍稀动物相继在雅安市重现山林。当地正积极探索“熊猫碳汇”开发,预计产生330余万吨减排量,年均可产生收益约1000万元。(中国矿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