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矿权网
首页 综合资讯 行业资讯 让存量工人与增量产业在绿色跑道上精准对接
☆收藏

让存量工人与增量产业在绿色跑道上精准对接

发布时间:2025-09-11

浏览量:5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践行“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十五五”时期我国煤炭消费将逐步减少,煤炭生产地区也进入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并举的关键时期。

  在加速向清洁能源转型过程中,以山西为代表的全国煤炭资源型地区在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就业压力、经济下滑。如果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应对,转型可能引发严重社会经济风险。

  作为煤炭大省,这对山西而言不仅是政治任务,更是生存命题,全省90万名煤矿工人及其背后近300万关联人口,一旦转型失速失衡,将直接冲击区域社会稳定与生态安全。让存量工人与增量产业在绿色跑道上精准对接成为重要举措。

  在日前举行的煤炭公正转型交流合作平台成立大会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均表示,对于煤炭地区而言,如何稳步推进公正转型、妥善防范风险与高效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煤炭主产区和煤炭企业等利益相关方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我们也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实现路径破解“高碳依赖”困局。

  要以人民为中心

  “公正转型”的概念最初聚焦因环境政策导致失业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随着全球加速推进碳中和,其内涵不断扩展,涵盖经济结构、就业保障、生态修复等多重维度。

  当前,部分国际组织和国家已经对公正转型进行了相对明确的界定,我国尚未形成公正转型的统一定义,但公正转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已经反映在政策话语体系之中。

  从地方和产业层面来看,煤炭生产地区在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大的经济、环境、社会成本,因此是我国实践公正转型的前沿阵地。

  为何中国煤炭行业,尤其是山西必须推进公正转型?比如,晋陕蒙新四省(区)的矿井昼夜不息,难掩“增产不增效”的尴尬。2019—2023年,山西等地税收对煤炭及下游行业的依赖不降反升,实际经济增速与煤炭产量出现罕见的负相关。“当绿色岗位需求在2018—2024年爆发式增长时,山西化石燃料企业这类‘棕色’行业岗位却也仍在增长,这就意味着‘棕色’锁定与绿色增长并存。这一结构性矛盾,让山西必须在‘双碳’硬约束下率先求解公正转型的中国答案。”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丛建辉说。

  此外,在全球去煤化进程的趋势下,煤矿工人何去何从?煤矿工人现有技能是否匹配未来新的岗位技能需求?

  即将转岗的矿工,矿区周边开餐馆、商店的小业主,去产能后跑滴滴、送外卖的前煤矿职工,依赖煤矿收入的家庭……煤炭资源地区转型影响着众多个体的命运。而在公正转型过程中存在技能错配的问题,现有教育培训体系对绿色技能的响应仍显滞后,相关课程多以选修课形式存在,缺乏系统性和强制性。

  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公正转型要求在全面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中,公平有序地逐步摆脱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数百万煤基能源产业的关联人口。“一个都不能落下,每个人都不能掉队。”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说。

  转型深水区的真挑战

  山西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首次提及公正转型,注重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正确处理相关社会问题,包括对就业和弱势群体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确保公平公正。

  尽管政策方向明确,但实际转型中仍面临严峻挑战。

  一方面,“增产不增效”困局难破,这一结构性矛盾反映出资源依赖型经济的转型困境,“以量换速”的传统模式已不可持续,区域经济韧性取决于结构调整深度。然而,受阶段性煤价波动与能源安全任务所带来的“回流煤炭”效应,以及新兴产业基础薄弱、成长起来尚待时日等因素影响,煤炭主产区的经济多元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特征。

  另一方面,就业安置成为最大社会挑战。《“双碳”目标下山西省煤炭行业公正转型路径研究—就业专题(Ⅱ期)》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到2030年,山西省受碳达峰影响的就业人口或达167万—268万人,这不仅包括矿工,还包括运输业、钢铁厂甚至矿区周边小吃店、商店的从业者。

  以往的转移就业手段可能不适应新的情况。比如,在2016—2019年煤炭“去产能”时期,山西省80%煤矿工人通过国企内部渠道安置到其他岗位,仅11%转向绿色职业。这种以内部消化为主的模式在未来深度去煤化过程中将难以为继。《报告》显示,煤炭行业员工优先选择的转型行业是农业和新能源行业,在转型中主要面临年龄、体力和技能方面的挑战,对于政策和技能培训需求呈现多样化。

  “我们对山西煤炭就业的职工进行了画像,他们的年龄相对偏大,学历不高,技能也单一;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他们并没有觉得这是风险,没有意识到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吉红洁坦言。

  目前,山西还面临转型资金的巨大缺口。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中国高碳行业转型成本可能高达1.35万亿至1.84万亿元,而现有资金覆盖不足0.5%。“社会资本因缺乏有效激励,参与意愿较低”成为多位与会专家反复强调的“痛点”。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推进”

  博众智合能源转型中国区总裁涂建军表示,能源转型是目标路径,公正转型是社会稳定器。两者共同构成“双碳”目标下可持续发展的双轨系统,缺一不可。

  该如何破局?山西给出的答案是“协同治理”。

  面对现实挑战,山西正在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与国际组织等多方合力下,探索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转型路径。

  会上,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联合山西大学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等机构组织发起了煤炭公正转型交流合作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将聚焦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就业保障等重点领域,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作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决策,把分散的资金、技术、人才拧成一股绳。

  从具体实践来看,平台建议,未来应明确煤炭行业转型时间表和路线图,结合“双碳”目标,实现全国一盘棋和地区能源供需结构特征的先决条件,兼顾低碳和发展、安全和效率,中央与地方政府加快出台有序的化石能源退出时间表,明确煤炭消费的达峰时间、退出路径、分阶段规划、动态调整措施等,使将受到能源转型冲击的行业、人群和地区对煤炭前景“心中有数”,加速形成退煤共识,激发相关主体转型意识。

  同时,配套出台支持煤炭地区和行业转型政策和资金,为煤炭公正转型提供有力保障。“希望能够通过行业转型规划的落地,通过经济多样性的方案以及就业安置和财政金融联合支持转型的方案,系统化地在山西各地区落地,甚至是推广到相关省份,共同推动煤炭的公正转型。”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杜譞说。

  在人员安置和技术赋能方面,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可建立“技能银行”,对煤矿工人技能认证并映射至新岗位,缩短培训周期。同时,实现从“棕色锁定”到“绿色共生”转变,培育非煤产业体系,延伸煤炭下游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与文旅融合,激活数字经济与现代农业。

  “刀削面老板”和“跑滴滴的矿工”,他们的生计水平体现着转型的成色,山西的转型探索正试图将宏观政策与微观个体紧密相连。转型不仅是能源结构的调整,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重构。

  正如与会专家形成的共识,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保障民生底线、提升产业韧性、修复生态环境之间取得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公正转型,为全国资源型地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山西样本”。(中国能源报)

致力于打造矿权交易信息核心门户
2006
网站正式上线
2336
网站挂牌数
2258
亿元
累计挂牌金额